六合彩玩法
六合彩歷史
普丁
普丁由1999年出任總理,2000年首次當選總統,2004年成功連任,2008年卸任總統後,他出任統一俄羅斯黨主席兼政府總理,確立半總統制,並代表其繼續掌握國家的實權。 之後普丁在 ...在外交政策方面,俄羅斯與美國的關係有和解跡象,這一變化始於美國總統川普的第一個任期(2017-2021)。川普與普丁的首次會面是在2018年7月在赫爾辛基舉行的美 ...... 俄羅斯主義」。 基於此地緣政治觀點,大俄羅斯主義認為,俄羅斯應享有獨立於西方之外的勢力範圍及國際主導秩序,意圖建立一個專屬於俄羅斯的「文明 ...普京調遣俄軍入侵烏克蘭,以實現他心目中頓巴斯和烏克蘭困局的最終解決。這一舉動既令國際社會大為震驚,也讓觀察家們格外困惑。尤其是那些苦心鑽研國際關係 ...對外政策方面,普京強調:未來俄羅斯將實行獨立的外交政策,國際社會只. 有與俄羅斯合作才能保障世界安全;美國大規模部署反導系統,將會導致俄羅斯. 採取回應措施,如果美國能 ...俄羅斯與中國的政治體制不同,中國有一定程度的集體領導,相較之下普丁比較孤單。普丁把自己的政治生命與侵略烏克蘭的結果綁在一起,如果戰敗只有下台 ...普丁此次國事訪問,體現俄羅斯「向東轉」戰略的兩個層面。首先是全球層面,俄國基於地緣政治和經濟的戰略考量,轉向東方,造訪北京。其次是區域層面,俄國為了發展西伯利亞 ...普丁藉由國家控股公司、大眾傳播媒體法,以及限制國外媒體等手段,達成媒體國家化的目標。雖然電視深受俄國人民喜好與信賴,但是多屬國營電視台。作者分析了政治對大眾傳播 ...隨著俄羅斯遠離傳統民主制度,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差距似乎在縮小。但普通俄羅斯人不一定會歡迎自己國家與朝鮮關係更密切,這是普京必須面對的潛在風險。普丁在北京受到的隆重接待清楚地表明了兩國關係的重要性。普丁稱讚中國作為俄羅斯頭號貿易夥伴所起的作用,習近平則將俄羅斯視為制衡美國的重要力量。2001年2月12日,普丁簽署了一項法案,規定國家保護前總統與他們的家庭。這主要是因為1999年前總統葉爾辛與家人被懷疑參與 洗錢 等腐敗行為。 [ 34 ]
2000年10月,普丁通過了 俄羅斯國歌 修改法案,將國歌曲調修改為1991年前 蘇聯國歌 的曲調,但配上了不同歌詞。 [ 33 ]
1991年6月28日,他成為聖彼得堡市市長辦公室外事委員會主任,主管對外交流事務、吸引外資和登記商業企業。 [ 20 ] 儘管在任內得到了同僚的高度肯定 [ 21 ] ,但普丁仍在市議會的調查中被發現其低估價格以允許出口價值9300萬美元的金屬,換取從未到達的外國糧食援助。 [ 22 ] [ 23 ] 雖然調查人員因此建議解除普丁的職務,但是普丁仍然擔任外事委員會主任直至1996年。 [ 24 ] [ 25 ] 從1994年到1996年,他還在聖彼得堡擔任了其他政府職務。 [ 26 ]
2023年3月17日, 國際刑事法院 因戰爭罪對普丁和俄羅斯聯邦總統兒童權利專員 瑪麗亞·利沃娃-別洛娃 簽發 逮捕令 [ 6 ] 。
普丁最早任職於 蘇聯國家安全會議 (KGB,克格勃), 蘇聯解體 後進入 俄羅斯聯邦政府 工作,並在1999年中獲得時任俄羅斯總統 葉爾辛 任命為 總理 。在1999年12月31日即將踏入2000年的數小時前,葉爾辛突然宣布辭去總統職務,時任總理的普丁受命成為代理總統。之後,普丁陸續贏得 2000年 和 2004年 的總統選舉。由於 憲法 規定了 連任的限制 ,普丁無法參與 2008年俄羅斯總統選舉 。隨後,普丁指定的候選人 梅德維傑夫 當選了俄羅斯總統。2008年5月7日普丁卸任總統後,總統梅德維傑夫提名普丁第二度出任總理,繼續掌握國家的實權。2012年普丁第三度參選 總統選舉 且勝出並辭去統一俄羅斯黨主席職務,第四度參選 2018年大選 再度連任,任期至2024年。2020年3月14日,普丁簽署由本人提出的《 俄聯邦憲法修正案 》,使其可再競選2任總統,突破當時受到憲法限制的任期,其修正案原訂於2020年4月22日舉行全國投票,但因為 COVID-19 疫情 而被延後,7月該提案獲得通過 [ 5 ] 。
弗拉迪米爾·弗拉迪米羅維奇·普丁 (俄語: 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 , 羅馬化 : 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 , 發音: [vlɐˈdʲimʲɪr vlɐˈdʲimʲɪrəvʲɪtɕ ˈputʲɪn] ⓘ ;1952年10月7日 — ), 俄羅斯 政治人物,出生於列寧格勒(今 聖彼得堡 ),現任 俄羅斯總統 、 國務委員會主席 、 聯邦安全會議 主席、 全俄人民陣線 領導人。曾任俄羅斯第5、9任 總理 、俄羅斯第3-4、6-7任總統,第3任 統一俄羅斯 主席 [ 4 ] 。普丁更換職位均沒有離開過權力核心以及其在政府中的聲望極大,故被外界認為是俄羅斯自2000年以來實際上的 最高領導人 ,多次入選《 富比士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 》。
1952年10月7日,普丁出生於 列寧格勒 第六婦產科醫院。 [ 8 ] [ 9 ] 他的傳記《第一人稱》(在普丁的競選團隊支持下於2000年出版)描述了他卑微的出身。根據這本傳記,普丁早年生活在社團公寓中,不斷學習以期擁有像蘇聯電影中的官員們一樣的智慧。
1994年3月,普丁被任命為 聖彼得堡 政府第一副市長兼外事委員會主任,成為索布查克市長的左膀右臂深受重用。 [ 21 ] 1995年5月,他組織了由總理 切爾諾梅爾金 創立的黨派「 我們的家園—俄羅斯 」在聖彼得堡的分支機關,並管理該黨的 議會選舉工作 ,從1995年至1997年6月,他擔任該黨聖彼得堡市黨部的領袖。 [ 26 ]這種敘事將俄羅斯描繪成一個堅持傳統價值觀的社會,不支持與當局對抗,而對權力的絕對忠誠則受到推崇並被視為理所當然。
這些人的公司獲得了大筆的國家合同,從而賺取了巨額財富。「普丁始終掌控大全,並親自參與商業交易。」比克博夫說道。
科明表示,導致的結果就是,俄羅斯法院如今已不再獨立,最多只能延緩政府對公民的鎮壓,但無法真正阻止政府的鎮壓行動。
穆勒-恩貝格斯指出,這一點在 俄烏戰爭停火談判 中尤為明顯。他表示,普丁實質上是向川普提供了「[烏克蘭的]原材料以及幫助其實現選舉的承諾」, 以結束戰爭 。
在外交政策方面,俄羅斯與美國的關係有和解跡象,這一變化始於美國總統 川普 的第一個任期(2017-2021)。川普與普丁的首次會面是在2018年7月在赫爾辛基舉行的美俄峰會上。
然而,他並不認為這是普丁能夠長期掌權的唯一原因。在過去25年裡,也發生過不少可能對普丁政治生涯構成威脅的事件,例如:
「這些都曾是克裡姆林宮的制衡力量。」但尼什尼科夫表示,普丁摧毀了所有這些權力中心,進行中央集權,並將整個俄羅斯的權力體系集中在自己身上。
科明解釋稱,這一切都始於廢除地區自治權。克裡姆林宮在俄罗斯各地區建立了自己的控制機制,為權力鞏固奠定了基礎。
科明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這一切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普丁在其掌權的25年裡不斷在削弱俄羅斯的政治機構。
俄羅斯政治學家米哈伊爾‧科明(Mikhail Komin)表示,在這25年裡,普丁已將俄羅斯變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個人化獨裁政權」。
根據當時俄羅斯憲法,總統不得連續任職超過兩屆,因此在2008年5月7日的總統選舉中,出現了「空缺」。 普丁的親信、曾任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監事會主席的德米特裡‧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接替普丁出任總統。僅一日後,在梅德韋傑夫的建議下,俄羅斯國家杜馬以87.1%的得票率選舉普丁為新一任政府總理。儘管梅德韋傑夫擔任了國家最高職務,但普丁仍在幕後掌控大局。
如今,普丁已掌權25年。在此期間他採取一系列戰略手段,使自己成為俄羅斯的獨裁統治者,牢牢掌控政局,即使在某些年份,他在形式上並未擔任總統一職。
選舉結果早已注定。1999年12月31日,時任總統葉利欽(Boris Yeltsin)突然宣佈辭職,按照憲法規定,自1999年8月9日起擔任總理普丁接任總統職務。
自1999年8月9日以來,普丁一直擔任俄羅斯的總理或總統。這位前克格勃官員是如何一步步擴大並鞏固自己的權力的?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0年3月26日, 普丁 在俄羅斯總統選舉中以52.9%的得票率正式當選總統,雖然這一過程在很大程序上只是走個形式。
然而,每一次的反抗都遭到了更為嚴厲的鎮壓。「而在這些事件中,新出現的反對派人士總是被清除,」尼什尼科夫說道。因此,他認為,如今已經沒有任何人能夠挑戰普丁了。
克裡姆林宮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近期也向國際媒體暗示,川普和普丁關係密切,二人交流的頻率比外界所知更多。
科明指出,普丁能夠長期掌權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在第二個總統任期內刻意削弱了司法體系。忠於當局的首席法官被賦予更大的權力。
俄羅斯社會學家亞歷山大‧比克博夫(Alexander Bikbov)認為,普丁並未讓其置身於與民主反對派的對抗之中,而是建立了一個「影子內閣」。比克博夫解釋稱,普丁將與他有特定商業利益的人聚集在這個核心圈子裡。關於臺灣議題的論述,今年 5 月 16 日俄中發表聯合聲明,俄方重申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承認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堅定支持中方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國家統一的舉措。相較於去( 2023 )年 3 月 22 日習近平訪俄所發表的聯合聲明,今年的論述,增加「實現國家統一」字眼。
能源項目向來是中俄經貿合作的重要領域,尤其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俄國輸往中國大陸的石油收入,成為支撐俄國經濟的主要支柱, 2023 年俄羅斯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石油進口來源國。聯合聲明提及持續鞏固俄中能源戰略合作,以保障兩國經濟和能源安全。然而,關於西伯利亞力量 2 號天然氣管線的協議,長期以來一直是俄方的期望,此次普丁訪中,雙方仍未簽署,表明中方對某些談判條件仍有所堅持。
聯合聲明也強調持續擴大雙邊貿易規模,優化貿易結構。俄中貿易逐年增長,中國大陸已連續 13 年位居俄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俄國主要扮演原物料供應者的角色。 2022 年俄烏戰爭爆發,俄國遭西方經濟制裁,貿易對象轉向東方,增加從中國大陸的進口,俄國成為中國大陸工業產品的重要出口市場。 2022 年中俄兩國貿易額增長 29.3% ,達到 1,902 億美元。中俄領導人曾設定貿易目標, 2024 年雙邊貿易額增至 2,000 億美元,該目標已提前於 2023 年達標,達到 2,401 億美元,較同期成長 26% 。
普丁此行特別走訪哈爾濱,具有象徵意涵。哈爾濱有東方莫斯科的稱號,是中國大陸最具俄國風情的城市。普丁不但出席中俄博覽會及第 4 屆中俄地方合作論壇開幕式,並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師生進行座談。聯合聲明提到支持地方合作和邊境合作,擴大兩國地方間全面交流,兩國擬共同開發黑瞎子島,同時研議在俄國遠東地區及其他地區建立中俄農業合作試驗示範區。
俄羅斯總統普丁於今( 2024 )年 5 月開啟第 5 屆總統任期,首個出訪的國家就是中國大陸, 5 月 16 日普丁與習近平會晤並簽署《中俄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普丁此次國事訪問,體現俄羅斯「向東轉」戰略的兩個層面。首先是全球層面,俄國基於地緣政治和經濟的戰略考量,轉向東方,造訪北京。其次是區域層面,俄國為了發展西伯利亞及其遠東地區,冀望引入中國大陸東北地區的動能,於是前往哈爾濱出席第 8 屆中俄博覽會。
時序拉回 10 年前, 2014 年 3 月俄國併入烏克蘭的克里米亞,美歐紛紛對俄國採取制裁措施,莫斯科亦不甘示弱,祭出反制裁的報復手段,導致俄國與美歐關係急凍。正因莫斯科與西方的關係不睦,促使克里姆林宮轉向東方,加強與北京的夥伴關係,尤其是經貿和安全領域的合作。 2022 年 2 月俄國入侵烏克蘭,西方加大對俄國的制裁,使莫斯科更加依賴北京。從聯合聲明的內容來看,不但強調俄中在軍事合作和經濟聯繫上的共同利益,同時批評美國的外交政策,抨擊美國籌組的「小集團」為冷戰思維。兩國領導人還指責美國著手在亞太地區部署陸基中程導彈系統,也批評美國的印太戰略及北約的意圖,對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造成負面影響。俄國自由派資深時政和國際新聞記者、獨立電視台「雨」(Dozhd,今年3月1日被俄政府封殺)的創始總編輯米哈伊爾·祖加爾(Mikhail Zygar)在2016年出版的非虛構作品《克里姆林宮班底:在普京的宮廷中》(All the Kremlin's Men: Inside the Court of Vladimir Putin)可以說是至今為止英文世界對普京職業生涯最好的敘述和分析之一。在書中,祖加爾親身接觸了大量的克宮圈內人,拼出了一副普京的心路地圖:從他在世紀末上任,直到敘利亞戰爭前後,十餘年中普京從一個政治根基並不成熟的新人物快速成為了「沙皇」般的角色。更可貴的是,祖加爾的這本書為讀者介紹了克里姆林宮內外俄羅斯精英群體的起落浮沉,通過他們和普京的互動,我們也可以一窺這位大權獨攬的人物的決策風格和情緒傾向——正是這一切共同導向了今天的戰爭。
過度追溯歷史有害於我們理解今天發生的事實。通過普京,我們已經看到沉迷於古代歷史的壞處——在他發表長文談論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千年歷史的同時,烏克蘭西部不到一百年前發生的烏克蘭人和波蘭人之間的大規模種族屠殺和清洗,已經基本得到雙方諒解;波蘭人也已經不再認為立陶宛必須是波蘭國家的一部分。歷史和「民族性」並不是必然的現實,也是可以遺忘和變遷的。
這場戰爭也召喚出了另一個幽靈:對俄羅斯帝國和大俄羅斯帝國主義的繪聲繪色的描繪。所謂的「普京國師」、俄羅斯帝國復興的「歐亞主義」鼓吹手亞歷山大·杜金(Aleksandr Dugin)的文章在中文互聯網上流傳。對俄羅斯乃至「斯拉夫」擴張主義的「本質」理解——各種各樣的冷戰俄國史研究也被挖掘出來——「斯拉夫派對西化派的爭論」、「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回魂」、「俄羅斯帝國天生就要擴張」、「擴張是俄羅斯民族的本質」……似乎普京只不過是這種千年以來的「擴張道統」的一部分。
普京調遣俄軍入侵烏克蘭,以實現他心目中頓巴斯和烏克蘭困局的最終解決。這一舉動既令國際社會大為震驚,也讓觀察家們格外困惑。尤其是那些苦心鑽研國際關係的專家學者,驚訝於普京如此「非理性」的決定。當戰局開始僵持,俄軍在烏克蘭推進受阻,對大城市久攻不下,許多人更相信普京一開始的決策源於他已經「喪失理智」,不然為何在俄軍實力其實有限的情況下,一定要全面進攻一個4000萬人口的國家?
相反,這次戰爭的討論中,仍然少見對最近二十多年來發生的事情的梳理。儘管它們對我們的影響更大。今天我們也許不太會意識到,被抨擊為 「普特勒」 的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維爾羅維奇·普京,曾經是俄羅斯自由派旗手索布恰克的門徒,剛上任時他曾向英美展現出非常親和的姿態,支持美國的阿富汗戰爭,試探是否可以加入北約。22年後的今天,普京則完全是另一個人。他是如何走到今這一步的?
我們都知道人性之複雜。對政治人物尤其如是。具體到個人,二十年的漫長時光中,有些性質會發生變化,有些性質則會保持不變乃至更加堅固。要理解烏克蘭危機,我們就無法迴避普京在二十年中的變化與不變。至少這可以幫助我們看到當下的「非理性」是如何起源,以及讓我們更清晰地意識到:事情也許還可能更糟。
在《克里姆林宮班底》中,普京並非一開始就極度憎恨和反感西方、主張大俄羅斯主義。相反,在第一個總統任期中,普京非常希望和西方建立穩定友善的關係。
不過,他和歐美之間的融洽狀態沒有持續太久。祖加爾指出,有幾次事件一次次打擊了普京對美國和歐洲的期待,使得他在2003年後不再信任英美,而2014年之後他也不再信任歐洲。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普丁稱受北約東擴威脅因此出兵只是藉口;戰爭爆發後,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為了攻打烏克蘭,俄國將部隊從邊界撤走,兩者都沒有讓俄羅斯更安全。
普丁說過一句名言: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對他來說,烏克蘭是恢復過去榮光最關鍵的一塊拼圖,因為烏克蘭是蘇聯失去的領土當中最重要的國家,歷史、文化、語言、經濟、人民與俄國關係也最密切,從帝俄到蘇聯都視基輔為俄羅斯文明的搖籃。他知道自己生命有限,想在歷史課本上留名,完成帝國統一,一舉推翻二戰以來的國際秩序。
比較烏克蘭和台灣的處境,吳若痕指出,普丁因烏克蘭民主動搖他的統治基礎而出兵,台灣的民主也對中共執政合法性帶來挑戰;習近平與普丁一樣,追求歷史定位,把統一當作一生目標,步步進逼的軍演確實讓人憂心。以下是專訪紀要:
今年年初,他出版另一本談中俄關係的新書 《中國與俄羅斯:漫長關係的短篇故事》(China und Russland:Kurze Geschichte einer langen Beziehung,暫譯) ,3月在柏林舉行的新書發表會吸引上百人與會,現場聽眾頻頻發問,可見俄侵烏戰爭以來,中俄關係在歐洲受到的重視。
在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 University Bochum)教授東歐史的 吳若痕(Sören Urbansky) ,是西方少數同時專精中國和俄羅斯歷史的學者。他記錄中俄邊境人文歷史的著作 《中俄邊境大河黑龍江:被世界忽略的地緣政治與文化糾葛》 ,日前在台灣出版,他因此受邀參加台北國際書展,進行多場演講。
2022年2月24日,習近平與普丁(Vladimir Putin)聯合聲明中俄「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後不到一個月,普丁即下令出兵烏克蘭。3年來,中國不僅成了俄國能源最大買家,也供應俄國生產軍火的設備和零組件,兩國在貿易、外交、軍事、宣傳的合作大幅升級,受到世人關注。今年(2025)5月,習近平將到莫斯科出席二戰勝利80週年活動,9月普丁也將到北京參加紀念抗戰勝利的閱兵儀式,凸顯兩國親密關係。
不過,中俄邊境長達4,000多公里,回顧兩國交往史,不乏反目成仇的例子。中國網路上一篇題為「勿忘國恥」的 文章 ,批評19世紀下半帝俄對中國土地的「強取豪奪」,反映長久以來的官方立場。不久前,我國總統賴清德也掀開掩蔽的歷史創傷,指出中國要併吞台灣,不是為了領土完整,如果是的話,應該拿回 《璦琿條約》 割讓給俄羅斯的土地,引起國際熱議。
吳若痕接受《報導者》特約主筆林育立專訪時,回顧中俄來往400年的歷史,指出習近平與普丁因「削弱西方」的共同目標而結盟,但兩人對國際秩序的想像其實不同,兩國也沒有真正擺脫歷史包袱。
報導者(以下簡稱報):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這場二戰以來歐洲規模最大的戰爭至今逾3年,絲毫沒有停火跡象。據你觀察,普丁準備出兵很久了嗎?他以歷史為由,強調烏克蘭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樣的論述台灣人聽來很熟悉。你認為他出兵的真正動機是什麼?
吳若痕(以下簡稱吳) :俄國民眾愛看電視,戰爭爆發前幾年,電視談話節目即充滿仇恨烏克蘭的言論。出兵前,俄羅斯透過大使館寄一篇署名普丁的文章給全德國的歷史系教授,聲稱烏克蘭沒有存在的權利,暗示我們要這樣教,可見他已有所準備。俄羅斯境內外的記者爭相尋找消息線索。克里姆林宮堅稱這些細節將在適當的時候公布,但有關猜測現在已經達到了高點。
但這次早已預料到的訪問距離現在只有幾天時間。韓國消息來源稱,普京最快將於本周二(6月18日)到訪朝鮮,衛星圖像也顯示朝鮮正在進行明顯的凖備工作。
首先,外界感到好奇,因為這將是普京第二次訪問朝鮮,第一次是在他總統生涯開始的2000年,當時金正恩的父親金正日仍是朝鮮最高領導人。